查看原文
其他

连平丨自贸试验区:在开放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找准平衡点

连平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2024-09-07

连平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揭牌。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成为新政策、新机制的国家级“试验田”。
 
十年来,这块“试验田”收成如何?在金融创新与安全发展之间又要如何审慎寻找平衡?如今,我国的金融开放也面临着大环境的变化,又需如何应对新挑战?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
 
《金融时报》记者: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以来,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亮点?
 
连平:自贸试验区是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十年来,在引进外资机构、跨境业务发展和优化外汇管理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自贸试验区建立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现了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方式。自贸试验区跨境业务持续扩展,跨境债券、“跨境理财通”业务落地。
 
不仅如此,自贸试验区还推出涉及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便利化举措、推出境外人民币借款试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非金融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等创新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及资本项目可兑换。自贸试验区还建立了分账核算体系,推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实现账户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不断拓展FT账户的投融资功能和试用范围。
 
应当说,FT账户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载体,为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例如,在FT账户体系下开展中小企业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在境外发行大额存单、从境外获得融资,向自贸试验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E账户)发放贷款等。金融机构还可以在FT账户体系下,为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账户)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或以跨境账户做质押担保来做外存内贷业务。可见,FT账户的创新和运用为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金融活动拓展了业务空间。
 
此外,FT账户体系还在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例如,FT账户处理分账核算单元外汇自营掉期业务;为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机构的交易双方运用自贸试验区交易系统达成利率互换交易,其交易价格为境内机构自行协商,是自贸试验区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探索。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高水平开放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但在此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潜在风险。以自贸试验区为例,应该如何平衡好金融开放和风险防范工作?有哪些经验可供参考?
 
连平:自贸试验区试点推进以来,由于金融风险管控总体状况良好,区内金融业运行平稳,改革创新试点逐步向全国推广。通常自贸试验区金融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内金融业务出现风险状况,行业运行不稳定,风险在不同类型机构之间快速传染和扩散,导致局部金融风险形成。二是由于自贸试验区具有较高的开放度,境外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会直接影响区内金融市场的运行,冲击相关公司的金融业务,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危机。
 
为有效控制和应对自贸试验区的金融风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一是由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主导制度设计和风险管理,以提升针对性的金融综合监管的效率和能力。二是研究推出了诸如FT账户体系和资金池的制度安排,以有效管控相关风险的传染和渗透。三是制定非常规监管措施预警,及时调整监管规划,以应对突发性、大规模的金融市场波动。四是建立智能化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监控,事先甄别异常金融波动,对金融风险做到事前防范、事中可控和事后处置。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未来自贸试验区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考验,在相关风险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金融时报》记者:相较于十年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也面临重要变化。如何看待过去十年的变化?这对我国进一步推动金融开放有何影响?
 
连平:过去十年,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2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后实施的强刺激宏观政策逐步褪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对我国出口和对外投资带来了压力。十年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两轮紧缩,导致美元指数和全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带来负面溢出效应,外部环境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从国内看,近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在此期间财政政策总体上保持积极,货币政策基调稳健,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利率持续下降,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具有稳健且良好的国内经济基础。
 
当前,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面临一系列挑战。从外部看,美元高利率造成中美利差倒挂持续扩大,人民币汇率承压。我国要持续提升适应更高开放水平下市场化运作、抵御市场过度波动和有效管控风险的能力。未来5至10年,我国仍应积极推进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当前,国际环境愈发错综复杂,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协调好相关改革,在系统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金融开放效益最大化。
 
《金融时报》记者: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区域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探索。如何看待这种区域实践和整体改革的关系?
 
连平: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以国家金融改革总体战略为引领并与之相呼应,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然后复制推广到全国;在坚持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方向的同时,其试验成果能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能否有效控制金融开放的系统性风险、能否有效向全国复制推广至关重要。
 
十年来,各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围绕着跨境融资、融资租赁、航运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金融创新突破。这有助于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土壤;有助于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助于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从而为国家战略落地和宏观政策付诸实施创造条件和提供基础。
 
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一方面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的关系、区域政策和宏观大局的关系、风险防范与先行先试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在鼓励地方差异化探索的基础上,把握好金融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高水准对接全球金融市场,在集成性和系统性制度创新上实现突破。

——————


连平:民营经济发展局,是民企的"娘家人"还是强势"婆婆"?

连平:探索建立专司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

连平:多管齐下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连平:房地产复苏可期 ——2023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连平:消费和房地产是下半年内需释放的主要领域

连平:还有哪些政策组合拳可以期待

连平:利率工具组合调整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